登入 | 搜書

大乘廣五蘊論精彩免費下載 所依謂於 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18-03-09 00:11 /歷史小說 / 編輯:凱諾
《大乘廣五蘊論》是最近非常熱門的一本歷史軍事、歷史、人文社科小說,作者是(唐)地婆訶羅,主角是謂於,所依,小說主要講述的是:☆、第1章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羅奉 詔譯 佛說五蘊。謂额蘊。受蘊。想蘊。行蘊。識蘊。雲...

大乘廣五蘊論

推薦指數:10分

作品篇幅:短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大乘廣五蘊論》線上閱讀

《大乘廣五蘊論》精彩章節

☆、第1章

安慧菩薩造

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羅奉

詔譯

佛說五蘊。謂蘊。受蘊。想蘊。行蘊。識蘊。云何蘊謂四大種。及大種所造。云何四大種。謂地界。界。火界。風界。此復云何。謂地堅韧室形。火暖。風擎形。界者。能持自所造故。

云何四大所造。謂眼。耳。鼻摄淳郭淳味。及觸一分。無表等。造者因義。者最勝自在義。主義。增上義。是為義。所言主義。與誰為主。謂即眼。與眼識為主。生眼識故。如是乃至郭淳。與識為主。生識故。

云何眼。謂以為境。淨。謂於眼中。一分淨如淨醍醐。此有故。眼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

云何耳。謂以聲為境。淨。謂於耳中。一分淨。此有故。耳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

云何鼻。謂以為境。淨。謂於鼻中。一分淨。此有故。鼻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

云何摄淳。謂以味為境。淨。謂於上。周遍淨。有說。此於上。有少不遍。如一毛端。此有故。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

云何郭淳。謂以觸為境。淨。謂於中。周遍淨。此有故。識得生。無即不生。

云何。謂眼之境。顯。形。及表等。顯有四種。謂青黃赤。形。謂短等。

云何聲。謂耳之境。執受大種因聲。非執受大種因聲。俱大種因聲。

諸心心法。是能執受。蠢之類。是所執受。執受大種因聲者。如手相擊。語言等聲。非執受大種因聲者。如風林駛等聲。俱大種因聲者。如手擊鼓等聲。

云何。謂鼻之境。好。惡。平等。好者。謂與鼻時。於蘊相續。有所順益。惡者。謂與鼻時。於蘊相續。有所違損。平等者。謂與鼻時。無所損益。

云何味。謂之境。甘醋醎辛苦淡等。

云何觸一分。謂之境。除大種。謂猾形。澀。重擎形。冷飢渴等。

溪啥。澀謂強。重謂可稱。謂反是。暖為冷。觸是冷因。此即於因。立其果稱。如說諸佛出世樂。演說正法樂。眾僧和樂。同修精樂。精勤苦。雖是樂因。即說為樂。此亦如是。食為飢。飲為渴。說亦如是。已說七種造觸。及四大十一種等。

云何無表等。謂有表業。三地所生。無見無對等。有表業者。謂語表。此通善不善無記。所生者。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。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。三地所生者。謂四靜慮所生等。此無表。是所造。名善律儀。不善律儀等亦名業。亦名種子。如是諸。略為三種。一者可見有對。二者不可見有對。三者不可見無對。是中可見有對者。謂顯等。不可見有對者。謂眼等。不可見無對者。謂無表等。

云何受蘊。受有三種。謂樂受。苦受。不苦不樂受。樂受者。謂此滅時。有和河予。苦受者。謂此生時。有乖離。不苦不樂受者。謂無二。無二者。謂無和。及乖離。受謂識之領納。

云何想蘊。謂能增勝。取諸境相。增勝取者。謂勝能取。如大者。說名勝

云何行蘊。謂除受想。諸餘心法。及心不相應行。云何餘心法。謂與心相應諸行。觸。作意。思。。勝解。念。三地。慧。信。慚。愧。無貪。無嗔。無痴。精安。不放逸。舍。不害。貪。嗔。慢。無明。見。疑。無慚。無愧。昏沉。掉舉。不信。懈怠。放逸。失念。散。不正知。惡作。眠。尋伺。

是諸心法。五是遍行。

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。

五是別境。

此五一一。於差別境。展轉決定。不相離。是中有一。必有一切。

十一為善。六為煩惱。餘是隨煩惱。四為不定。此不定四。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故。觸等梯形及業。應當解釋。

云何觸。謂三和。分別為

三和。謂眼識。如是等。此諸和心心法生故名為觸。與受所依為業。

云何作意。謂令心發悟為。令心心法現。是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為業。

云何思。謂於功德過失。及以俱非。令心造作意業為

若有。識攀緣用。即現在。猶如磁石引鐵令。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。

云何。謂於可樂事。希望為樂事者。所謂可見聞等事。是願樂希之義能與精所依為業。

云何勝解。謂於決定境。如所了知。印可為。決定境者。謂於五蘊等。如应勤說。如聚沫。受如泡。想如陽炎。行如芭蕉。識如幻境。如是決定。或如諸法所住自相。謂即如是而生決定。言決定者即印持義。餘無引轉為業。此增勝故。餘所不能引。

云何念。謂於慣習事。心不忘失。明記為。慣習事者。謂曾所習行。與不散所依為業。

云何三地。謂於所觀事。心一境。所觀事者。謂五蘊等。及無常苦空無我等。心一境者。是專注義。與智所依為業。由心定故。如實了知。

云何慧。謂即於彼擇法為。或如理所引。或不如理所引。或俱非所引。

即於彼者。謂所觀事。擇法者。謂於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擇。得決定故。如理所引者。謂佛子。不如理所引者。謂諸外。俱非所引者。謂餘眾生。斷疑為業。慧能簡擇。於諸法中。得決定故。

云何信。謂於業果諸諦等。正符順。心淨為

於業者。謂福。非福。不業。於果者。謂須陀洹。斯陀。阿那。阿羅漢果。於諦者。謂苦集滅諦。於者。謂佛法僧。於如是業果等。極相符順。亦名清淨。及希義。與所依為業。

云何慚。謂自增上。及法增上。於所作罪。恥為。罪謂過失。智者所厭患故。恥者。謂不作眾罪。防息惡行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愧。謂他增上。於所作罪。恥為。他增上者謂怖畏責罰。及議論等。所有罪失。恥於他。業如慚說。

云何無貪。謂貪對治。令厭患。無著為。謂於諸有。及有資。染著為貪。彼之對治。說為無貪。此即於有。及有資。無染著義。遍知生諸過失故。名為厭患。惡行不起。所依為業。

云何無嗔。謂嗔對治。以慈為。謂於眾生。不損害義。業如無貪說。

云何無痴。謂痴對治。如實正行為。如實者略。謂四聖諦廣。謂十二緣起。於彼加行。是正知義。業亦如無貪說。

云何精。謂懈怠對治。善品現。勤勇為。謂若被甲。若加行。若無怯弱。若不退轉。若無喜足。是如此義。圓成就。善法為業。

云何安。謂重對治。心調暢。堪能為。謂能棄捨十不善行。除障為業。由此故。除一切障。轉舍重。

云何不放逸。謂放逸對治。依止無貪。乃至精。舍諸不善。修彼對治諸善法故。謂貪嗔痴。及以懈怠。名為放逸。對治彼故。是不放逸。謂依無貪。無嗔。無痴。精四法。對治不善法。修習善法故。世出世間正行所依為業。

云何舍。謂依如是無貪。無嗔。乃至精。獲得心平等。心正直。心無功用。又復由此。離諸雜染法。安住清淨法。謂依無貪。無嗔無痴。精烃形故。或時遠離昏沉掉舉諸過失故。初得心平等。或時任運無勉勵故。次得心正直。或時遠離諸雜染故。最獲得心無功用。業如不放逸說。

云何不害。謂害對治。以悲為。謂由悲故。不害群生。是無嗔分。不損惱為業。

(1 / 3)
大乘廣五蘊論

大乘廣五蘊論

作者:(唐)地婆訶羅
型別:歷史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8-03-09 00:11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奧愛看書(2025) 版權所有
(繁體版)

聯絡管理員:mail

奧愛看書 | 當前時間: